首页 > 乡村振兴 > 养殖技术 > 畜牧 正文

奶牛乳房炎综合防制技术(三)

来源: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2021-05-28 

  康晓冬    兽医  宁夏农林科学院

  2009-8-6
  6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6.1 抗菌消炎疗法
  抗菌消炎是治疗乳房炎的主要措施之一,可选用各种抗菌素、呋喃类、磺胺类和其他各种化学防腐药物。抗菌素虽然疗效较好,使用也广泛,但在临床治疗中长期大量地使用抗菌素,特别是青链霉素会使一些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而降低疗效,因此治疗中必须严格遵守抗菌素的用药原则。
  1、抗菌素的用药原则:
  (1)使用抗菌素治疗前,应尽可能先了解病原菌种类和对抗菌素的 敏感度,以便选择最适宜的抗菌素。用药时要严格掌握剂量。临床中由于条件所限,往往不能等待检查结果再治疗,可以先试用广谱抗菌素。用药3天如无效果,应更换药物,治疗如有效可在临床症状消退后,继续用药48小时,以巩固疗效。在查明病原菌后,应改用针对性强的抗菌素,此时尽可能用狭谱抗菌素,以免体内正常细菌丛受到不良影响。
  (2)治疗开始时应给予较大剂量,以减少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
  (3)当乳房炎转为慢性时,用药时间要延长。最好选用2~3种性质相近的抗菌素交替使用,以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和药物本身的毒性。例如:青霉素和红霉素交替使用可防止病菌抗药性;硫酸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交替使用可减轻药物对机体的毒性。
  (4)乳中残留的抗生素可能引起饮奶人发生过敏反应,且会影响乳制品的正常发酵。因此,乳房注入抗生素后72小时内挤出的奶必须废弃。
  (5)长时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常常导致机体维生素缺乏,应注意对病畜补给维生素制剂。
  (6)为提高疗效,避免产生抗药性和毒性,或为治疗两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可采用抗菌素的联合疗法。但必须注意要充分利用抗菌素的协同作用和累加作用,避免拮抗作用。
  2.抗菌素的分类和选择
  (1)抗菌素的分类:抗菌素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具有杀菌作用的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等。第二类是只具有抑菌作用的抗菌素,如土霉素族、红霉素和新生霉素等。第一类的药物互相间有协同作用或彼此间无关,但无拮抗作用;第二类药物相互间有累加作用,但无协同和拮抗作用。第一类药物和第二类药物合用时,如病原菌对杀菌类药物高度敏感,则两者可发生协同作用。如病原菌对抑菌药物高度敏感,则可能产生拮抗作用。
  (2)抗菌药物的选择:对宁夏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药敏试验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敏感度较高,青霉素则效果较差。链球菌属对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的敏感度较高;青霉素对最常见的链球菌性乳房炎仍是一种良好治疗药物。邻氯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对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效,在临床都可以试用。
  奶牛乳房炎的具体临床鉴别和药物选择可见表2。
  表2 奶牛乳房炎的临床鉴别
  病原
 
  症状
 
  防治
 
  无乳链球菌
 
  呈亚临床,很少有临床症状,间或发热,奶中体细胞增加,特别是在大桶乳中体细胞突然增多。
 
  加强挤奶卫生,乳头药浴,干奶期治疗,药物用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头孢菌素。
 
  停乳链球菌
 
  最初挤出的乳中有片状、块状凝固,C.M.T阳性,轻热,乳区肿、增温、捏粉感,乳汁中有块状、片状絮状物。
 
  加强挤奶卫生,减少对乳头末端损伤,治疗,药物用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头孢菌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
 
  产犊后即发病,体温升高到41℃以上,乳区硬、坚实、疼痛、毒血症。乳房坏疽,坚硬如石,患区由粉红-红-紫-蓝,出水泡,并流出浅红色液体。患区皮肤发凉,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明显,乳房内有气体,挤出含水样,凝乳块,絮状沉淀物,慢性乳房纤维化,小脓肿。
 
  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药物用邻氯青霉素、头孢噻呋,治愈率只有40%,加强干奶期治疗预防。
 
  乳房链球菌
 
  发热、厌食、乳房肿、坚实、乳汁稀薄含乳凝块。
 
  加强牛体、挤奶卫生,药物用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
 
  大肠杆菌
 
  产后即发病,体温升高至40~42℃,全身症状明显,多伴低血钙,内毒素症,脱水、腹泻、战栗、蹄叶炎、休克,患区肿胀、升温、坚实、疼痛,乳汁稀薄如水样或无乳。
 
  加强环境消毒卫生,增加挤奶次数,药物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先锋霉素Ⅰ。阿司匹林64.8mg/kg,补钙、补碱。
 
  真        菌
 
  全身症状轻微,患区弥漫性肿胀,面团样,水肿,乳汁正常、稀薄或含乳凝块。
 
  治疗无效,多数能自愈,药物用咪康唑、制霉菌素、乙醚碘。
 
  3.抗菌消炎药物的使用方法:
  (1)乳房内注入:对临床型乳房炎向乳房内注入抗菌药物是最常见的而且有效一种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乳房内注入的药物配方。
  ①青霉素160~320万单位,链霉素0.5~1.0克,生理盐水100毫升,每日1~2次,连用3~5天,对一般病例均有良好效果。
  ②红霉素25~50万单位,蒸馏水100毫升,每日2~3次,连用3天
  ③邻氯青霉素500毫克,蒸馏水50~100毫升,每日2次,连用3~5天。
  ④邻氯青霉素500毫克,氨苄青霉素500毫克,蒸馏水100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
  此外,新霉素、四环素、螺旋霉素、利福霉素等也可酌情使用。以上抗菌素配方,如治疗3天无效时可改用其它药物。
  ⑤0.1~0.25%雷夫奴尔;0.02%呋喃西林溶液;0.1%高锰酸钾溶液;1:6000新洁而灭溶液等化学消炎药物也可用于注入乳房,每次200~250毫升,使药物在乳区内停留1~2小时,然后挤出。注药时应缓慢,压力不可太大,以自然流入为宜。对化脓性乳房炎,可考虑用1%双氧水50~100毫升,注入后挤出。
  (2)抗菌药物的全身疗法:对于急性乳房炎,奶牛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体温上升时,除乳房用药外,还必须全身治疗。可选用下列配方:
  ①青霉素800万单位,链霉素5克,注射用水适量,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5~7天。青霉素也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代替。
  ②庆大霉素每次100万单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天。
  ③卡那霉素2.5~5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天。
  ④10%磺胺嘧啶注射液每公斤体重40毫克,静脉注射。每日两次,连用3~5天。
  6.2 乳房局部治疗
  ①急性乳房炎初期,乳房明显表现红、肿、热、痛时,为制止渗出,可用布老氏溶液,1~3%醋酸铅溶液,5~10%明矾溶液等进行乳房局部冷湿敷。炎症缓和后,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吸收可改用热敷,一般是40~50℃热水中加入适量食盐或硫酸镁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也可在皮肤上涂以樟脑软膏、鱼石脂软膏或碘软膏(碘1.0克,碘化钾3.0克,凡士林100.0克)。这些药物可以起到消肿、镇痛、消炎的作用。
  ②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器(TDP)照射患病乳叶,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加速炎性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除,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于乳房肿、硬和乳变质有良好效果。方法:照射距离30~40厘米,每天照射2次,每次30~40分钟,5天为一疗程。也可用红外线照射或透热疗法。
  ③对乳腺局部治疗的同时,要停喂或限制多汁饲料和精料,增加挤奶次数并配合乳房按摩,将乳汁挤净,以促进炎性分泌物和毒素随乳汁排出,并可减轻乳腺组织的压力,这一措施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和快慢。按摩乳房应按输乳管方向自上而下进行。每次按摩15~20分钟,每天3~4次。但是在发生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乳房炎或乳房坏疽时应停止按摩。对卡它性乳房炎,如乳池和乳管中有积聚的乳凝块和结节时,必须细心揉碎,慢慢挤出。
  ④对乳房脓肿和蜂窝织炎,乳房坏疽应尽早将脓肿或患部切开,排除浓汁和腐败坏死组织。切口的方向要便于排脓,并应避开皮下血管,切开后用一般外科方法治疗。对于深部脓肿,可用注射器抽出其内容物,或先注入5%碳酸氢钠溶液10~15毫升,然后将脓抽出,再注入青霉素。
  ⑤治疗出血性乳房炎,必须将血凝块挤出,或通过乳头管注入1%氯化钠溶液,以溶解血块,挤出后再注入抗菌药物。同时还可肌注仙鹤草或安络学等止血药物。
  ⑥确实难以治愈的慢性乳房炎乳区,为防止炎症向健康乳区扩散和将病原菌传染给其他牛只,可以向乳房患叶注入5%碘酒50毫升,并按摩,使炎症加剧,然后患叶泌乳机能停止。
  6.3 全身疗法
  1.当乳房炎患牛出现全身症状或乳房局部症状相当严重时,为防止发展为败血症、毒血症,除乳房局部治疗外,还必须全身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此外还应及时地用强心、补糖补液、电解质和维生素等疗法。
  2.为增强机体抵抗力,可采用自体血液疗法。从患牛颈静脉采血后立即分两处进行肌肉注射,第一次剂量为30~50毫升,隔天一次,每次增加20毫升,连用3~4天。
  6.4 封闭疗法
  封闭疗法是将低浓度的普鲁卡因溶液(0.25~0.5%)注射于组织或血管内,是治疗奶牛乳房炎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注射普鲁卡因后,乳房疼痛消失,产生了溢性充血,使乳腺实质逐渐软化而康复。下面介绍几种封闭方法:
  1.乳房基底部封闭:在乳房前叶或后叶基部上方,紧贴腹壁插入针头。前乳房封闭时,向对侧膝关节方向进针8~10厘米;后乳房封闭时,在乳房后面基部距乳房中线2厘米处,向同侧腕关节进针8~10厘米。注射0.25~0.5%普鲁卡因10~20毫升,加入青霉素80~120单位,也可分3~4个点封闭。
  2.会阴神经封闭:在阴门下联合的下面,坐骨弓的上方正中凹陷处,经消毒后,术者左手按住凹陷处,右手将封闭针头向患侧坐骨小切迹方向刺进13厘米。注射0.25~0.5%普鲁卡因10~20毫升,青霉素80~160万单位的混合溶液。若两侧患病,应作两侧注射。
  6.5 乳房炎的综合预防
  奶牛乳房炎因发病率很高,仅靠药物来防治是不够的,为了有效的控制乳房炎,必须对各种发病原因进行综合性预防。首先要对牛群的感染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才能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目标。
  1、降低乳房炎感染率的主要措施
  奶牛乳房炎多是由于病原菌通过乳头管口侵入乳腺造成感染而引起的。所以,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病原菌对乳头的污染就能降低乳房炎的发病率。
  首先要改善卫生环境:
  微生物(包括乳房炎的致病菌)在自然界是无所不在的,奶牛排出的粪便和子宫、阴道分泌物等等,都会污染环境。潮湿、阴暗、温暖的条件,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增加了对牛体和乳房的污染机会。因此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和干燥,减少环境病原菌的密度,控制其繁殖速度是一条重要措施。
  牛舍和运动场的设计,建筑要符合卫生要求,要求宽敞、明亮、通风、干燥,冬暖夏凉并便于清洗消毒。运动场和周围环境要每天清扫,清除积粪,勤换褥草,定期消毒。运动场的面积要求每头牛占地20平方米左右,场地应平坦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水。饮水槽应设在围栏旁边,可就近排水,同时地面上不应有石块、砖头等容易造成乳房外伤的杂物。
  其次是搞好挤奶卫生
  挤奶前应认真刷拭牛体,特别要将牛体后躯、腹部、牛尾清洗干净。奶桶、挤奶杯等在挤奶前要彻底清洗消毒。
  挤奶员应穿上洁净的工作服,经常修剪指甲,挤奶前用0.1%过氧乙酸、0.1%漂白粉等低浓度的消毒液把手洗净。每挤一头牛要将手清洗一次。
  清洗乳房时应按乳房、乳头、乳房底部中沟、左右入区和乳镜部的顺序全面清洗干净,特别要注意清洗乳头管口皮肤皱褶内的污物。清洗乳房时每头牛备用一桶水和一条毛巾,在清洗乳房的水中加入消毒剂。如不能做到每一头牛各用一桶水擦洗乳房时,可在挤奶过程中更换1~2次温水,另外每10头牛再增加1桶消毒液。雨后,地面泥泞,奶牛乳房污染严重,更要及时换水。乳房清洗,消毒后要及时擦干。
  清洗乳房的消毒剂很多,如过氧乙酸(0.02~0.1%溶液)、漂白粉(配成含有效氯0.05~0.1%)等均可使用。
  乳头药浴:挤奶后,用消毒液浸泡乳头,能降低乳房炎新发病率达50%左右。方法是每头牛挤完奶后立即用盛有消毒液的专用浸泡杯顺序浸泡每个乳头,各浸泡10秒钟左右,药浴后以由乳头上往下滴小滴药液为宜。乳头药浴必须每次挤奶后都坚持使用,不可时断时续,同时要防止消毒液中混入乳汁和污物而降低效果。每次挤奶都要更换消毒液,以保证有效浓度。除乳头药浴外,用手压式喷雾器把消毒液喷洒在乳头上,或在清洗乳房的水中加入消毒剂,挤完奶后再用消毒剂认真擦洗乳房、乳头也可取得同样效果。冬季严寒,为防止乳头冻伤,应停止药浴。药浴可选用:0.5%洗必泰溶液、3%次氯酸钠(现配现用)、0.5%碘附、0.1%过氧乙酸(配制时间不超过48小时)。
  2、缩短乳房炎感染持续时间的措施
  患感染性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就成了传染源,缩短感染持续时间也就是消灭传染源的措施。奶牛自然康复,加强病牛泌乳期和干奶期的治疗以及淘汰难以治愈的病牛均可缩短感染的持续时间。
  一是增强奶牛体质,促进自然健康。据报道,泌乳期出现乳房炎的病牛,在干奶期开始后,逐渐自然康复的占18%;由于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所致的乳房炎自愈率分别为50%和14.3%,而干奶期再感染率可达42.1%。对干奶牛的调查也证明,停奶前临床型乳房炎的自愈率为27.3%,亚临床型乳房炎自愈率为631.%,健康乳区新感染为17.3%。这些都说明乳房内存在着抗感染因素。因此坚强奶牛饲养管理,增强体质,减少不良刺激,就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加速自然康复。
  二是正确停奶,加强干奶期治疗工作,干奶期中进行治疗是清除感染,控制乳房炎最有效的方法。奶牛停奶后的前3周内,由于乳房中充满乳汁而乳中抗感染物质减少,最容易发生乳房炎。因此在干奶期不但能治疗已发生的感染,并可预防新的感染,同时在干奶期中使用抗菌素,还不存在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干奶期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的要点是:
  停奶前应治愈乳房炎:患临床型乳房炎的乳区和经L.M.T(或C.M.T)检查呈强阳性(+++),阳性(++),或每毫升奶中体细胞数在100万以上的亚临床型乳房炎的乳区,应彻底治愈后方可停奶。(2)采用快速干奶法停奶:最后一次挤奶时把奶彻底挤净后,向每个乳区注入预防乳房炎的药物。常选用下列药物:
  青霉素120万单位,链霉素1克,蒸馏水50毫升,混合,由乳头管口注入(一个乳区的剂量,下同)。
  青霉素120万单位,链霉素1克,硬脂酸铝2~3克,医用花生油20毫升,混合均匀。
  普鲁卡因青霉素100万单位,双氢链霉素0.5克,蒸馏水50毫升。
  普鲁卡因青霉素100万单位,新霉素0.5克,蒸馏水50毫升。
  以上药物除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效外,对大肠杆菌感染也有良好效果。
  三是停奶后要经常检查乳房:停奶后如发现乳房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将奶挤净,治疗后重新停奶。
  四是及时治疗泌乳期乳房炎:对临床型乳房炎,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合理用药,一般都能治疗。对亚临床型乳房炎,因发病率高,治疗成本大,应以预防为主。早期治疗,能防止局部乳腺萎缩,使泌乳恢复正常,治疗效果也比临床型效果好,对缩短感染持续时间有明显效果。
  五是淘汰慢性乳房炎病牛,有助于消除感染源,降低牛群感染率。但是,以淘汰病牛作为控制乳房炎的途径,在经济上是不允许的。因此淘汰范围一般只能限于乳房炎的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或已有2叶以上乳区丧失泌乳机能的低产奶牛。
  3、降低易感性,增强奶牛抵抗力的措施
  一是应用盐酸左旋咪唑(LMS)预防乳房炎:LMS是一种驱虫剂,也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对防治奶牛乳房炎有良好作用。给奶牛内服LMS对慢性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乳房炎的有效率达57.1~84.2%。按每头牛每公斤7.5毫克拌入精料内喂给。每年6~9月,随着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在此期间,每月给牛群投服一次LMS,即可有效地控制发病率上升。
  二是补充亚硒酸钠:据Erskin等(1990)证实,奶牛补硒2mg/(头.d),可使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乳区中的体细胞数达到峰值的时间缩短。
  4、管理型预防措施
  一是预防外伤:任何机械性的乳房外伤都会引起乳房炎,因此要彻底消除牛舍和运动场内带尖锐棱角的物体,要防止牛进出牛舍时拥挤抵撞,对有抵癖的牛应予断角。
  二是加强围产期奶牛的护理:要经常检查乳房,适量减少蛋白质饲料的喂量,以免产后乳房过度肿胀而诱发乳房炎。
  三是严格遵守挤奶操作规程,正确的挤奶方法是挤净牛奶和获得高质量牛奶的前提。挤奶方法不当会抑制奶牛排乳反射。经常性的挤不净奶就会影响乳腺细胞的泌乳机能,造成减产。乳头、乳池粘膜损伤为细菌侵入打开了门户,乳汁残留又为细菌繁殖感染创造了条件,从而进一步引起乳房炎。因此要严格遵守《高产奶牛饲养管理规范》中所要求的挤奶操作规程和卫生制度。下面主要从预防乳房炎的角度来提出手工挤奶方法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掌握正确的挤奶方法,挤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拳握式和下滑式。相比较而言拳握式明显的优于下滑式。
  拳握式挤奶方法是模仿犊牛吸的动作,压力分布均匀,能充分刺激分布于乳头基部的感受区,而引起较强烈的排乳反射。挤奶员的手握在乳头管上方约0.5~1.0厘米处,用食指和拇指紧握住乳头基部,使乳腺池和乳头池完全隔绝后,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压榨,直至乳头腔内的奶完全排出后,放松手指,乳腺乳池的乳又流入乳头腔,再重复压榨直至把奶挤净。在拳握过程中可模仿犊牛吃奶,不时地用拳轻微的向上推动乳头基部,促使导管系统的奶流入乳池,拳握挤奶时手臂摆动幅度不可太大,避免握力太重或拉力太大而损伤乳头。对较长的乳头,手应握在乳头下端挤奶,较短的乳头,手应握在乳头基部,也可用3或4个指头拳握挤奶。
  下滑式挤奶一般多用于特别短小的乳头和挤净最后的几把奶。这种方法是以4支并拢和拇指相对握住乳头,从乳头基部向下滑行压榨乳头,将乳头腔内的乳挤出来。下滑式挤奶时要求手指用力适中,用手指腹面接触乳头皮肤。长时间使用下滑式挤奶由于手指疲劳,容易变成拉、拽、夹等错误的手法,同时会引起奶牛不适,促使乳头变形(乳头变长、皮肤增厚、形成棒槌庄乳头等)。由于手指接触牛奶易被污染。据观察很多人用下滑式挤奶时把拇指、食指形成一个环扣,硬拉、硬拽着奶头挤奶,这些不正确的下滑式挤奶方法极易损伤乳头。临床上发病率很高的乳头乳池粘膜狭窄和闭锁多是错误的挤奶方法造成的,往往导致乳房炎,丧失泌乳机能。
  (2)掌握慢—快—慢的挤奶速度
  挤奶速度应当保证配合奶牛的主动排乳,才能充分把奶挤净,同时也应考虑挤奶员手指肌肉的适应能力。挤奶开始30秒内,奶牛排乳速度较慢,手用力应均匀而有节奏,速度可稍慢一些,奶牛放乳旺盛时,挤奶速度应随之加快,手的推力也要适当加大,要求每分钟挤压次数达120~140次,挤出的奶量不应少于1.5公斤。每次奶快挤完时,乳房压力减轻,排乳速度减慢,挤奶速度也应降低,然后再换两个乳头挤奶。待四个乳头初步挤净后,进行第二次热敷和按摩乳房,挤净最后一把奶。由于奶在腺泡内的合成是不断进行的,所以要求挤得滴奶不剩也是不可能的,奶是不是挤净的标志一般定为挤完奶后1分钟内检查,由四个乳区挤出的奶不得超过0.25公斤为正常。
  (3)遵守正确的挤奶顺序
  一是乳区挤奶顺序:一般以平行双向挤奶法(又称直线挤奶法)较好,即两手先挤奶量较多的两个后乳区,再挤两个前乳区,初步挤完奶后,再按原顺序再挤一遍。这样容易把奶挤净,并能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对于个别括约肌太紧的乳头,可采用逐个乳头挤奶的方法,还可试用手指轻轻揉捏乳头管,可起到松弛乳头括约肌的作用。
  二是挤奶牛的先后顺序:每头牛的挤奶顺序要求相对固定,不要轻易变动。但是,乳房炎患牛应放在最后挤,患病乳区也要放在健康乳区后面挤,以免增加传染机会。病牛应有专用毛巾和消毒水。盛过病乳的器具要彻底消毒。此外还要注意先挤出的第一把奶含菌量很高,可达16000个/ml,而最后几把奶只有360个/ml,所以挤出的第一把奶应废弃。但不可随意即在地上,要挤入专用容器,集中处理。
  (4)避免使奶牛受到异常刺激
  牛舍环境、挤奶员的形象、挤奶的顺序、手法等都能作为排乳反射的刺激物。一些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使牛感到不安,会影响挤奶效果。所以挤奶时还必须细微、耐心,不得喧哗。
  (5)机器挤奶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是机器挤奶的各项卫生措施和手工挤奶相同。因此必须强调每个班次挤奶前、后都要按操作规程对挤奶器和管道进行认真的清洗和消毒,搭挤奶器前应仔细检查乳房有无红、肿、热、痛和异常,并用手工挤出头一把奶,观察乳汁有无异常。如发现临床型乳房炎,决不能上挤奶台,应改为手工挤奶,待彻底治愈后方可恢复机挤。乳房炎患牛应放在最后挤奶。
  二是注意真空压应稳定在330~350毫米汞柱,最高不能超过380毫米汞柱,脉动次数稳定在每分钟55次左右,乳房前后的脉动比调解在5:5。
  三是机器挤奶一般控制在3~5分钟完成,挤奶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巡回检查每头牛的情况,当集乳器中奶量明显减少时,说明奶已经挤得差不多了,这时应再进行一次乳房按摩,应侧重对乳多的乳房进行按摩,争取四个乳区同时挤完。对个别挤奶器难于挤净的奶牛应手工补挤。
  四是防止挤奶器空挤。由于奶牛前后乳区产奶量差别较大,机器不能区别对待,各乳区结束排乳的时间各不相同,挤奶员难以掌握最适当的卸乳杯时间来防止空挤。空挤乳头时挤奶杯常向上吸,勒紧乳头基部,最容易造成乳头粘膜淤血、充血、外翻损伤而引起乳头炎、乳房炎。因此挤奶时应经常检查真空度,波动越小越好。要求挤奶员在挤奶时仔细观察,熟悉每一头奶牛的泌乳特性,并根据挤乳器上有机玻璃孔内乳量多少,触摸乳头情况和乳头与挤奶杯之间空气吸入的声音来综合判断,适时卸下乳杯,防止空挤。
  五是橡皮乳杯和垫圈老化时会增加对乳头的刺激并容易附着病原菌,应按时交替更换,定期检查消毒,橡皮乳杯使用1500~2000次进行更换,气管和乳杯不可有裂痕,漏气和堵塞等,要经常检修挤乳系统。
  六是挤完奶后要及时药浴乳头。